公眾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里程碑
2023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設置氫原子頻率標準。
2021
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已通過接納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為温度計量學諮詢委員會(CCT)的觀察員。
2019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低温輻射計,作為復現發光強度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坎德拉的基準。
2019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於世界計量日2019海報設計比賽奪魁。
2018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舉辦2018年亞太計量規劃組織中期會議及MEDEA工作坊。
2018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研發的可編程約瑟夫森電壓標準。
2017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振動監測設備的校正設備。
2016
國際計量委員會通過讓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為電磁學諮詢委員會及光度和輻射度學諮詢委員會的觀察員。
2015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根據國際標準ISO/IEC 17043:2010獲評審為認可的能力驗證提供者。
2014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為海灣計量協會的附屬會員。
2014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用於測量光譜輻照度的高精確度雙分光儀,以及光纖功率表和光纖訊號源的校正設備。
2013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與發光強度有關的光學測量校正設備。
2012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空速測量設備。
2011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磁學測量設備。
2009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設立三相電功率和電能的校正基準。
2008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開始進行納米計量活動(通常用於探究光學位置和物理位置的關係)。
2005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立聲學實驗所,所有結果均可溯源至標準及校正實驗所的基準(適用於聲級、噪聲劑量和聽力測量)。
2005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超聲波探傷儀器和電磁兼容性測試儀器的校正設備。
2001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在工務中央試驗所大樓成立力學實驗所,提供3000 kN或以下的校正服務。
2001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首批校準和測量能力刊載於國際計量委員會互認協議的技術附件C。
2000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為國際計量大會的附屬會員及國際計量委員會互認協議的簽署成員。
2000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量子化霍爾電阻標準(用於復現國際單位歐姆),作為香港的電學基準。
1998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633nm的碘穩頻氦氖激光器,作為香港的長度基準,並可溯源至國際單位制。
1997 及 2000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於1997年易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標準及校正實驗所」,並於2000年撥歸創新科技署。
1997
亞太計量規劃組織草擬《諒解備忘錄》,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是有關備忘錄的簽署成員。
1996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微熱量計,作為香港的射頻功率基準,並可溯源至國際單位制。
1994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不再使用國家計量認可服務處的認可服務,轉為參加香港實驗所認可計劃。
1994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約瑟夫森結陣電壓標準(用於復現國際單位伏特),作為香港的電學基準。
1994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立高壓實驗所,可校正100kV或以下的直流電。
1993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取得國際計量局的千克原器第75號複製品,作為香港的質量基準,可直接溯源至國際單位制。
1987至1994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設立以下機械測量標準:質量、長度、壓力、容量、扭力、硬度
1987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水三相點容器,作為香港的温度基準。
1986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獲英國校正服務局頒發認可資格。(英國校正服務局其後成為國家計量認可服務處,及後再改稱為英國認可局。)
1986
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增設銫原子鐘(國際單位赫茲的直接復現),作為香港的頻率基準。
1984
工業署轄下的「香港政府標準及校正實驗所」成立,初期負責進行電力及温度測量工作。
1979
經濟多元化諮詢委員會建議政府成立一所基準實驗所,初期以電力及電子測量領域為主。
1978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Mr CH Dix為工商署進行顧問研究,評估香港是否需要設立計量基礎設施。